咨询热线:17665354995
您当前的位置: IM电竞 > im电竞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NEWS

im电竞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im电竞官方网站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4-06-26 次浏览

  im电竞官方网站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主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实现这些目标又将付出怎样的努力?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这一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im电竞官网,提振发展信心。

  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im电竞官网,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份成绩是我们在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较为合宜,靠近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即劳动、资本等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条件下所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居民对于经济的获得感会明显提升。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攻坚克难才能实现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求不足,接下来需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并配合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政策。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具备与这一增长目标相匹配的经济增长潜力。保持5%左右的增长水平,能够为保障民生就业、维护金融稳定、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基础保障,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对于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与上年保持一致,充分表明了稳住经济总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意图。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 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在采访中,专家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保持乐观。王青表示,2024年,居民消费有望继续恢复,加之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经济实际增长水平有望达到5%左右,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也有望进一步增强。

  就业是另一个热议线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就业结构性问题。专家表示,2024年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目标,需要多措并举稳就业。其中,要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此外,还要关注青年、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和具体安排,并强调“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以“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4年,我国赤字率拟按3%安排,但赤字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与2023年“加力提效”相比,今年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而且实施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对市场能起到更好的预期管理效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开始,中央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报告中对特别国债的安排释放了积极信号。”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今年年初,财政部推出的万亿元国债全部发行完毕,其政策效果将在今年得到释放,此次中央进一步加大财政力度,将显著提振市场信心,传递出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目标。同时,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也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关注传导机制畅通、资金效率与资本市场稳定。

  “货币政策强调‘有效’,意味着不仅要‘有力’,还要优化政策传导、提升政策效果、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着重落地与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输入金融助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下一阶段,在“精准”的方向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等领域将迎来更多金融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与此同时,提升政策有效性得到强调。近期人民银行多次提出要提升存量使用效率。当前我国人民币余额超过230万亿元,盘活存量金融资源,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报告强调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就此,业内专家认为,后续货币政策工具投放资金流向、资金使用效率将得到更多关注。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排首位。

  何为“新质生产力”?业内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指以技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近来,“新质生产力”频繁出现在各大重要会议和文件中,也同时成为了各省级地方中的高频词。以广东为例,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联,就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江苏则提出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大力度发展数字经济等多个具体任务。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不同于一般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由创新驱动,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其结果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信证券产业策略首席分析师连一席认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新质”。“我认为其路径在于以新生产要素与新技术为基础,对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等进行组合优化,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产业引擎,最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连一席说。

  科技创新意味着在企业研发初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研发活动中存在着试错成本,并且有一定的风险。金融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此大背景下,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和信用占比均超过四成。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支持服务新质生产力,重点和关键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董希淼进一步强调,科技型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但可能存在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资产较轻、缺乏抵押物等现象。因此,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与股权融资更为契合,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应加大支持服务力度。一是采取差异化措施,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三是创新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构建专业化条线型组织架构,实行独立核算与差异化激励考核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人才、数字技术等各类资源保障,明确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督管理方法,下沉经营重心,贴近市场和客户,为科创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专业普惠的金融服务,充分调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汇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是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被列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一政策取向中,足见其重要性。

  “五篇大文章指向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五大重点领域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立足点。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席教授黄少安认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这五大金融领域既包含了新的金融业务内容,也包含了金融业务的手段创新,还标示着金融业态转型,几乎都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产品品种和业务流程,特别需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

  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做好五篇大文章,黄少安建议,一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激发金融活力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人才机制,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吸引、留住和培养好人才。

  董希淼认为,从金融机构层面,一是要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二是要强化金融资源投向管理,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三是要创新评价标准,探索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新模式;四是要加快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满足经营主体差异化需求;五是要优化授信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在“政策层面,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和政策,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董希淼说。

  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如何切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也成为金融业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铁建财务公司董事长周仲华表示,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研发能力,持续丰富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化工程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涛表示:“在大力发展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再贴现、再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需求与货币政策精准对接,发挥金融桥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在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养老保障、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同时,应深度应用金融科技,探索完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以及专项考核机制,从而实现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董希淼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明确了当前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点。

  如何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综合业界专家观点看,需要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持续加大长期资金引入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

  “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政策边际强化效应明显,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足、韧性强、潜力大,就业与物价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基本面好、基本盘稳,这是资本市场内部稳定性的根本来源。”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再次被强调,意味着资本市场未来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明确。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可以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资本市场自身吸引力,更好体现“三公”原则;二是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让市场更加健康稳定;三是鼓励国企央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为资本市场稳定发挥作用。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意味着既要保证市场制度的稳定,也要兼顾资产价格的稳定。资本市场是形成预期、交易预期的场所,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是反映预期最直观的载体。急涨、急跌都是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主体不成熟的表现。要通过制度完善优化,保持价格相对平稳。

  庞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这有助于激发市场潜力、增加市场活力,有利于真正具有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核心资产在资金获得、资源配置和资产定价上赢得优势,这是资本市场内部稳定性的重要支撑。

  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最有力的保障。如果上市公司“说假话”“做假账”,必然会严重影响并干扰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市场也就无法有效运行,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措施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防假打假机制,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对欺诈发行、虚假披露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不过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对于2024年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对于重点领域风险,去年各层级各方面都高度重视。例如,针对房地产市场,2023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局会议提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更多的政策也基于上述判断推进;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并强调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伴随一系列防风险、夯基础的政策“组合拳”显效,相关领域情况出现好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长短结合”,短期要严控新增,化解存量风险,具体就是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长期则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城投公司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增量债务,并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针对房地产领域的问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2024年房地产新模式加快推进,供需两端支持政策密集落地。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政策,要做好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三大任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区域优化商品房调控措施,推动相关需求释放,并加大人口流入地区的保障住房建设力度。

  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曾刚表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城商行的风险化解基本都是压实地方责任,由地方政府牵头,通过省联社和城商行的重组或者合并来实现改革化险。在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再通过发行专项债进行资本注入,在处置高危机构和存量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中小机构的资本,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问题,金融管理部门也有所安排,指明了具体方向。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常态化风险处置职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工作会议也将“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排在八项任务之首,要求“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北京市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程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量资金支持下,一个巨大的绿色经济体系已经成长起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绿色金融政策效能正不断显现。

  锚定绿色低碳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绘出2024年的发展“路线图”。那么,金融业如何继续发挥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将逐步推出和落地,这包括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等,绿色金融也正是货币信贷政策做好五篇大文章的主要内容。”程琳表示,相比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许多其他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的机会,未来还需将化工、钢铁、水泥、航空、造纸等排碳较多的非绿色产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领域,支持这些行业向“绿”而行。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金融业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引导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告诉记者,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非常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绿色产业投资目录未来将会不断更新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绿色循环可持续领域的融资。此外,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金融业应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长期转型融资支持,推动重点行业向绿色生产模式过渡,同时,加强对绿色新制造im电竞官网、低碳新技术等领域的股权融资创新,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初创企业开展绿色融资的难度。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碳达峰碳中和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金融领域而言,碳金融无疑正成为一个新发展方向。

  “低碳减排和绿色发展相关工作开始由表入里。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许多技术层面的工作。”在程琳看来,碳金融产品或将成为一个亮点,预计今年会有不少碳金融产品陆续落地。

  无独有偶,刘也谈到,拓展与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相关的金融工具与服务,是今年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的一大发力点。“随着2024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重启,自愿减排市场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化途径,节能减碳、循环利用等产业将迎来更多盈利点,为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的过程创造条件与机遇。”他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彰显。

  中国贸促会今年1月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所有指标“满意”及以上评价占比均较三季度有所提高。综合全年调查数据看,八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以上,九成以上认为中国市场富有吸引力,近七成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前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我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落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具体措施。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抓住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抓住了数字经济的新特征。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系列政策注重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充分体现了我国的自信。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核心在于推动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体现了国家对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的高度重视,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体现了中国深化全球贸易合作的态度与决心,与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更多合作共赢成果惠及各国人民的意愿高度一致。”方明表示。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始终致力于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项目,并将继续谱写国家间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新篇章。

  方明认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体现了国家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务实心态的有机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珊珊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一带一路”的跨境合作以项目导向为主,我国应引领高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逐步转为项目和规则并重。从跨境项目的融资模式看,以政策性银行融资为主导,政府应加强对民企的服务意识,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并首次提出“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消费、提振内需既是短期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形势下尤为紧迫和重要。

  中金宏观研报以2024年春节假期消费数据分析了近期消费恢复情况,值得关注的是,近一年来,消费数据呈现出假期消费景气而总体消费平淡的分化特征,这种分化可能与疫后消费的非对称恢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居民消费可能会选择在假期窗口集中释放。

  事实上,总体的有效消费需求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可支配收入和信心的影响。一方面,增加收入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人口和家庭结构、消费习惯变化也带来了消费方式和结构转变。如果能更有效推动供给优化与需求端变化相一致,那么相关潜在需求也有望被充分激发。

  有专家指出,提高实际收入、完善民生保障、丰富投资理财渠道等都有增加收入特别是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效果。在总体上提高居民部门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目标下,金融机构可以着重关注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其可支配收入。除了通过扩展信贷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增加其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外,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研发与其需求、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投资理财、商业性保险等产品,以更好地稳定他们的收入预期、减轻其消费投资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

  在优化供给方面,除了支持产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外,其实在很多领域中不缺少优质产品和服务,但可能缺少打通消费端的意识和能力。以农业为例,2023年各地的“特产摸底”提高了新一代农产品的热度,但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市场不健全、产业链存在短板等问题,导致很多高性价比产品无法为国内消费者所知。针对于此,金融部门可以通过支持完善配套服务、助力塑造多样化消费场景等方式,补足产业链,激活消费者重视即时满足和体验感的潜在需求。

 
友情链接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17665354995  公司地址:广东省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2026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粤ICP备200338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