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665354995
您当前的位置: IM电竞 > im电竞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NEWS

im电竞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im电竞官方网站九尾研究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和舆情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4-13 次浏览

  im电竞官方网站九尾研究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和舆情分析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消费与投资、出口共同构成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5%,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也预示着消费金融行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在近期发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部分,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这一主要经济工作任务。当前,扩大内需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作为激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持续繁荣,声誉风险亦日益凸显。这种风险主要源自产品设计不合理、消费者权益受损以及信息安全泄露等诸多因素。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件更是成为消费金融企业声誉风险的重要源头。在移动互联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一旦发生重大消保事件,便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和媒体报道迅速扩散,进而演化成声誉危机,严重损害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市场信任度。

  因此,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声誉风险的监管要求,并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旨在进一步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行业的规范发展。

  在政策要求之外,于企业而言,声誉风险与品牌建设也息息相关,它关乎企业的市场形象、消费者信任以及长期发展。因此im电竞官方网站,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回顾过去十余年,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监管政策的收紧,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相关参与主体逐渐认识到,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而非简单的追求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注重金融服务的适当性,致力于提升用户的信贷管理能力,引导消费者理性借贷。

  本文旨在分析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声誉风险管理的视角,讨论消费金融机构在维护企业声誉、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策略与实践。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消费金融 ( Consuming Finance ) 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支付行为和融资行为。消费和金融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消费金融是由消费与金融两种经济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行为。同时,从供给的角度看,消费并不必然伴随着融资行为,而是在生产不足的卖方主导短缺经济阶段,逐渐发展到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买方经济条件下,为调节和促进消费需求为目的的金融行为。

  广义上,消费金融包括消费支付、消费信贷和其他消费金融;狭义的消费金融就是指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最为广泛的一种以消费为目的的融资行为,因而成为最为典型的消费金融。——《2023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全景图谱》

  消费金融体制在国际上已有长达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成熟的海外市场还是新兴的经济体,消费金融均以其独特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较之下,我国的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我国政府于2009年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标志着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正式起步。2010年im电竞官方网站,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中银消费、锦城消费和捷信消费获批成立,其中除捷信消费是外商独资外,其他三家均由国内银行发起成立。

  随着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2013年,原银监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包括重庆、武汉、西安等10余个城市获得试点资格。同年11月,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民间资本介入,并放开了营业地域限制,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2014年,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鼓励了具有消费金融优势资源和分销渠道的出资人参与试点,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也下放到省级部门。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更多民间资本和互联网企业进入消费金融领域。2016年,行业开放力度继续加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网络零售平台在小额消费领域开展合作。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17年底,针对“现金贷”等行业乱象,政府加强了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如《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公司的通知》等,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由点到面逐步从严。2018年,行业整顿持续进行,多项政策释放出利好消费金融发展的信号,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同时监管政策的落地也使得行业更加规范。

  注:2018年3月,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合并,组建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消费金融走向智能化阶段。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3月18日,《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正式修订发布,为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一阶段,消费金融行业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自诞生以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住户消费性(不含个人住房)余额已达到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这一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长期以来,传统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和推广,行业格局逐渐发生转变。目前,消费金融业务形成了以传统商业银行为核心,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消金”)、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下简称“互金”)、民营银行以及小额公司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格局。

  在客群定位上,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信用记录良好、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其风控审批标准和要求相对严格。相比之下,民营银行、消金公司、互金平台以及小额公司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中低收入的长尾客群,风险偏好和客户定位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更为下沉。

  传统商业银行凭借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优势、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是消费金融最主要的供给主体im电竞官方网站,其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以信用卡和自营消费为主。民营银行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消费金融公司类似,以现金贷产品为主。

  互金平台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最主要的参与者,包括电商类、P2P类、分期购物平台,这些主体虽未获取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但从事同质业务。他们通常依靠小贷牌照开展业务,但随着业务发展,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获取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实现业务升级,譬如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原支付宝花呗的运营主体“蚂蚁小微小贷”退出市场,后续花呗业务将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承接)。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类信用卡产品、现金贷产品和场景分期产品。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消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上,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主要提供耐用消费品及一般用途消费贷,随行业线上化渗透,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现金贷产品越来越多,目前其客户定位与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均较为类似。截至目前,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目不多,共有31家,但随着监管逐步规范互联网管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未来或将逐步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的主要参与主体。

  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于网络小贷公司。近年来在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的背景下,我国小贷行业机构数量和规模均有所减少,目前正处于整合优化、产品服务转型创新的整合期。

  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消费金融与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为众多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然而,伴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潜在的风险点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舆情问题可能源自产品设计、利率设定、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下面,我们列举了部分常见的与消费者生活权益相关的舆情风险点,并进行了剖析。

  消费金融行业中违规高息的问题,历来是公众的重点关注对象。部分消金公司在利益驱动下,设定了超出法定利率上限的高息,这不仅触犯了国家金融法规的底线,也给借款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此情况下,借款人可能会选择通过网络投诉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甚至可能会采取法律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这些负面舆情一旦经过媒体报道,将可能对公司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损害,还可能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并导致相应的处罚。

  案例:消金公司A因高息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公司与借款人签订的合同中,年利率高达36%,远超法律规定的24%上限。当借款人因无法偿还而被该公司告上法庭时,法院因高息问题并未支持公司的诉求。此事一经媒体曝光,便引发了公众的热切讨论。同时,媒体还进一步发现,该公司在网络上还有其他的大量投诉,涉及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在消费金融领域,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开通分期业务的行为,已成为谴责的焦点之一。此类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规,还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和信任度造成了严重冲击。

  案例:近期,某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频繁遭到消费者投诉,众多用户反映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开通”自动分期业务,导致账单金额每月自动分期,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费用。这种违规操作不仅违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相关投诉信息经媒体曝光,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对该公司合规性和信任度的质疑。

  暴力催收作为消费金融领域中一种极端且不合法的催收方式,其带来的舆情风险日益凸显。这种催收方式往往伴随着恐吓、威胁、侵犯隐私等不当行为,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当暴力催收事件被曝光后,不仅会引起公众对金融机构的强烈不满和质疑,还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介入和处罚,给金融机构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

  据媒体报道,2023年监管部门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违规行为开出了多张罚单。其中,涉及“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等问题的罚单就占据了相当比例。这些罚单不仅凸显了监管部门对消金公司催收行为合规性的高度重视,也警示了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催收合作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杜绝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案例:消金公司B的工作人员在催收过程中,对一位逾期借款人采取了不当的催收手段。他们不仅频繁地拨打借款人的电话,甚至在晚上和凌晨时分进行骚扰,严重影响了借款人的正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催收人员还采取了威胁和恐吓的方式,声称要公开借款人的个人信息,以及给家人朋友打电话。

  这一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愤慨。普遍认为该公司的催收行为过于恶劣,纷纷表示将选择其他更为可靠的金融机构。同时,监管部门也对该公司的暴力催收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并要求其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确保催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该风险点主要体现在相关金融机构在征信管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导致消费者征信记录出现错误、泄露或被滥用,进而引发公众的负面评价和质疑。这类风险点不仅损害金融机构声誉,还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甚至导致法律纠纷。

  案例:以消金公司C为例,近期该公司因征信问题引发了多起消费者投诉。有消费者反映,在未经本人同意或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征信报告上出现了该公司的信息,导致消费者信用受损。还有消费者表示,尽管已经结清,但征信报告上仍显示有未结清的记录,给其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消费金融行业中,非法获取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舆情风险点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一风险点主要体现在部分消金机构利用格式合同等手段,过度或不当地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从而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案例:消金公司D通过格式合同强制授权的方式,无差别地获取了借款人的关系人、通讯行为、通讯信息、互联网使用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另一案例中,某商业银行员工通过虚构业务办理需求,查询公民个人征信报告,累计出售个人征信报告900余份,非法获利20余万元。

  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作为个人信息的重要收集者和使用者,应该承担起更高的保护责任和义务。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不少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利用个人信息谋取私利的情况。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消费金融公司应实时关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上的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并评估潜在的舆情风险点。这有助于公司迅速作出反应,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

  消费金融公司可定期对自身的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识别潜在的声誉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明确责任分工、应对措施和处置流程,确保在舆情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消费金融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舆情风险应对和声誉管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舆情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公司还应积极营造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从源头上减少舆情风险的发生。

  消费金融公司应始终把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投诉处理渠道、加强投诉处理流程的监管和改进、及时回应和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提升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和满意度,从而有效减少舆情风险的发生。

  消费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便捷和丰富的金融服务体验。然而,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舆情风险也如影随形,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声誉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消费金融公司不仅要致力于业务的拓展与创新,更要将声誉管理置于战略高度,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类舆情风险。

  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是消费金融公司维护声誉、稳定市场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时监测舆情动态、深入排查声誉风险点、对声誉风险进行精准分级和有效应对,公司能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降低舆情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

  当然,舆情应对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投入。消费金融公司应不断完善和优化应对机制,提高舆情应对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加强与媒体、公众、监管机构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友情链接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17665354995  公司地址:广东省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2026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粤ICP备20033822号-1